愉庐:枕水而居,体验苏式生活第一章回

走进悬桥巷,从潘氏松麟义庄和黄丕烈藏书楼东南侧过桥,沿悬桥河向西,尽头南转就是尚堂弄。说得有点儿复杂,但路并不长,“Z”形的一转一曲间回避了很多嘈杂。转身向南,愉庐一扇门半开半合着。

从传统木结构民居到近现代洋房

体验苏式居住多元面貌

愉庐是一套建于民国时期,一路五进,混合传统民居与近现代民居的房屋建筑,坐北朝南,门牌号标示尚堂弄4号、8号、10号。院内另有古井3口,是不可移动文物登录点。

根据文物登记资料,愉庐第一进民国式建筑建于1945年,西南墙角有原界石“余庆堂界”。第二进、第三进是风格统一的木结构建筑,愉庐:枕水而居,体验苏式生活第一章回第三进面阔五间,进深六界,圆作抬梁式。第四进为民国建筑,原东北角之门楼已改。第五进为普通传统民居。

北临河岸,枕水而居,让愉庐显现出一分不同。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详细解读了这套民居。愉庐典型的传统院落民居格局与近现代风格结合的形式,构成了较大规模的多进民居空间。主体建筑为第一进、第四进两座2层近代洋房建筑形式,体现着民国时期苏州古城建筑的设计及营造水平。

愉庐建筑,融汇了中西建筑艺术之特色,院墙门楼与近代洋房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有科林斯柱头的壁柱处理、大面积通透的横向连续门窗、立体落地入口门扇,这些都是受到近代以后西方艺术风格在江南地区的逐步影响,也见证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本土化融合,反映出当时苏州的审美格调。

而作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民居肌理的组成部分,愉庐在使用功能、建筑特色、街区邻里以及社会缩影等各方面都反映出平江历史街区的多元面貌。它的建筑院落组合了不同年代的民国近现代洋房、传统木结构民居,是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多元建筑风貌的重要体现,也体现着苏州古城在继承传统,融合中西文化,积极推进文化进步多样性方面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

名门相邻簇拥

感受苏州人文荟萃

修缮后的愉庐总建筑面积974.98平方米。姑苏古建工作人员介绍了部分修复细节。第一进原属尚堂弄4号。修缮时清洗了砖墙,采用与原貌一致的勾缝形式重新勾缝。历史门窗扇已不复存,因而外门窗按近现代花园洋房的样式重新配置线条纤细的民国风格铝合金仿钢窗。在尽量维持文物建筑门窗风貌的基础上,又适当提升门窗玻璃保温节能要求。这一落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修复院墙仪门,保护石库门门框,对石材表面污渍进行精细清洗。院内古井保留,并对古井周边庭院景观品质进行提升。

到了第二、第三进尚堂弄8号,东侧为清代木构。这里的修缮便是拆除不当搭建,修复传统风貌。第四、第五进为尚堂弄10号,第四进砖混民国近现代洋房修缮时,原有石库门门框得到保护,精细清洗石材表面污渍,重新修复水刷石大门装饰。最后一进沿河建筑属普通民居,按传统民居风格修复传统风貌。

考虑到文物的整体提升与可持续利用,绿化景观配置,除了保护愉庐院落内原有梅花、桂花、玉兰等树木,补植一些灌木地被植物,烘托历史氛围。

愉庐隔着一条悬桥河,与北岸悬桥巷里的钱伯煊故居、洪钧故居、查宅、丁氏济阳义庄、方嘉谟故居,以及潘宅及潘氏松麟义庄对门。回到河岸南边,除了隐匿附近的顾颉刚故居、苏肇冰故居、徐氏春晖义庄以外,与南显子巷潘祖荫故居背靠背,距离南显子巷的惠荫园等自然也相隔不远。愉庐即将作为精品酒店使用,身临其境,是体验苏式生活的第一步。

刊登于《现代苏州》第467期

记者丁云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无敌椰子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