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东区域旅游文化,士人漫游之风遍及齐鲁大地

山东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唐代以来山东慢慢积淀着东夷文化、夏商文化和齐鲁文化,这些文化感染着居住于此的人们,浓厚的文化气息深深地融入山东这一壮美的土地间,人们受文化感召使得百姓生活多姿多彩。

其实早在唐朝时期,山东地区就有众多文人墨客来到进行游历活动,李白、杜甫等人更是在山东留下了不朽的佳作。

齐鲁大地自古名胜遍及,区域文化影响力较深,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山东各个区域内旅游资源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特点,吸引着旅游者前来游览。

关于旅游概念的界定在学术史上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话题,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是早自远古时代就存在的一种活动,如沈祖祥、王淑良。沈祖祥认为:古代汉字中“旅”即旅行,“旅

行犹侣行,谓结侣而走也”,指出旅的行为特征及意义。

“游”本义是指熟悉水性的人在水中的自由活动,本身就蕴含着顺应自然、适意而行的意味,具有无意志、非理智、超功利的旅游特征。中国古代旅游由运动性开始,向文化性和积极性、政治性、娱乐性综合发展。

王淑良认为“人猿相揖别”,古猿走出森林,开始攀山越岭、跋山涉水,即开始了几百万年的生存之旅。他们虽然是为了生存而行路,不是为了同今天一样欣赏美景而单独进行的旅游,却具有了旅游活动的重要特性:运动性即“行”的出现。

从旅游本质上进行分析,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在何种时代都是人类进行的一种特殊活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旅游则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文化是旅游的核心。

所以我们可以将古代旅游活动概括为:人们出于政治、文化、商务、娱乐等目的而离开惯常居住地到达另一地点的行为过程和活动。

唐朝山东区域便利的交通、方便的住宿条件,以及儒佛道三教文化杂糅并处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士人阶层的在山东进行游历,使得唐朝时期士人阶层的漫游之风遍及齐鲁大地。

由于唐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为科举制度,考试科目主要以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应试者以进士和明经二科为最多。其中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延至唐玄宗以后,进士科目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成为了科举的主要科目。

面对这样的现实,知识分子们想要谋求似锦前程,必须精通“史才、诗笔、议论”等卓越才能。士人们要想写出美妙的诗赋必然是离不开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他们在大自然中获得创造的灵感,而旅游正是他们极佳的活动方式来创作佳作。

此外,科举考试还十分注重士人的声威,士人为了提高声威,都会在考试之前,漫游天下间,结交各路名流豪俊,彰显自身才华。在游历踏访时创作诗文,凭借佳作在入京考试之际“以文投谒”,以此来获得达官显贵的认可,提高其文誉。

例如李白以《蜀道难》投谒贺知章,白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投谒顾况,均获得了极好的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士子都能凭借科举平步青云,他们中也有屡屡落第者,以及官场失意者,于是他们把士子傲岸自负的性格寄托在山水田园之间,隐居山林,潇洒自如。

他们有的由隐入仕、有的由仕入隐,甚至弃官而隐,他们带起了唐代山水田园游的风尚。有唐一代从初唐王绩开始,经盛唐孟浩然、王维、常建、裴迪步入极盛时期,至中晚唐白居易、“山中四友”、陆龟蒙等人,山水田园游经久不衰。

唐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真实写照,漫游之风和以文投谒之风的盛行,使得唐代中下层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步入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在广阔天地间体验人生的五味杂陈,他们组成了队伍庞大、文化素质高的旅游生力军。

唐朝山东区域海陆通畅的便利交通条件,寺庙、私人旅舍等住宿条件以及具有富含儒佛道三教文化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士人在山东进行游历活动,齐鲁大地士人漫游之风已成风尚。

由初唐开始至晚唐期间均有士人逗留山东的事迹出现,他们或者纵情天地间挥洒情怀,或者相约三五知己评故感怀,其中有诸多唐代著名的诗人在山东游历的过程中留下了他们不朽的杰作。

唐代中期则是以高适、李白、杜甫为代表掀起了山东游历的高潮。在此期间结交好友互赠诗篇,在漫游之际挥洒豪情。最初他于天宝三年,同李白、杜甫共同漫游于齐鲁梁宋间,曾登临单县著名古迹—单父琴台,并写下《同群公秋登琴台》、《宓公琴台诗三首》之作,抒发了其登台的感慨。

随后天宝四年到达兖州,在沿途中与书法家徐某相遇,后作赠别诗《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诗中记述了他所游览的众多名胜,如少昊陵、蒙山、孔子故里、汶阳古城等,同时在兖州期间,他还结交当地的隐士,同他们共同云游以及进行文学的探讨与交流,如《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茅山人》就是其云游之作。

在他从鲁郡到达东平漫游期间,作《鲁西至东平》一诗记载了他在沿途所见到的景象,在从东平往汶阳的途中,他作《东平路作三首》,描绘了深秋汶阳的景象。

对后世了解古东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此外,他还同北海郡守李邕同游大明湖。

高适除了普通的游览之外,还参加狩猎活动,天宝五年秋天,他在北海郡同杜甫等人一同狩猎,唐代山东区域旅游文化,士人漫游之风遍及齐鲁大地并作《同群公出猎海上》,对此次的狩猎活动进行了描述。李白(701-762)于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时离开巴蜀,开始漫游生涯。

先后游历过江陵、襄汉、云梦、安陆、扬州、会稽等地。大约到了开元二十四年(736)间,李白移居东鲁,即今天的山东境内。李白当属唐代士人中游历山东的时间最为持久的一位,

他在此一直住到天宝十三载(756),前后达二十年。

天宝元年(742),李白登临泰山,写下了著名的《游泰山》(六首),称颂泰山“飞流酒绝,水急松声哀”,“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的奇妙景观;他还同孔巢父、裴政、韩准、张叔明、陶沔五人同游于徂徕山(今山东莱芜境内)。

他们在徂徕山酣歌畅饮,纵览美景,赋诗《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描述了自己忘情山水间的情怀。此后天宝元年李白被玄宗宣召入京,在度过了三年的“供奉翰林”的政治生活之后,是年秋天,李白与杜甫相遇于梁宋,而后在商丘一带又遇到唐代令一位著名诗人高适。

三人同登单父(今菏泽单县,当时属于宋州)古琴台怀古、走马孟渚泽射猎,把酒赋诗。第二年秋天,李白、杜甫同游曲阜、邹县,在曲阜作《大庭库》,此后二人在石门分手,李白曾作《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二首为好友送行。

在此期间,李白还拜访隐士,李白、杜甫曾到鲁城北访范居士,留下一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以记录此次拜访。

同时,在济南游历时期,李白于天宝四年,由高天师授道箓于紫极宫,正式入道,他以入道的方式麻醉自己在官场的失意苦闷。

李白在山东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则当时任城(今济宁),现存于济宁的太白楼,则是他当时重要的活动场所。李白每日与友人饮酒赋诗,好不乐乎!五代人孟棨在《本事诗》中记载李白在任城建造酒楼一事,清代《一统志》明确说明李白的酒楼建于济宁南城之上。

李白以济宁为据点游历泰安、济南等地,同时在兖州拥有田地、房产,将任城视为其第二个归宿。

唐朝时期文人墨客对当代的旅游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经济带动,旅游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对比古今的旅游,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当代的旅游业依然非常盛行,因为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旅行的过程中可以抛去很多杂念,感受最原始的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无敌椰子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