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万古山水茶

位于福建省境内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全长251公里,贯通30个以上旅游景区、景点。

前不久开通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251旅游公交专线,让环武夷山旅游更加便利,游客前往南源岭民宿村、三才峰、白云寺、黄村卧佛等热门景点十分方便。

今天,让我们另辟蹊径,从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的起点南源岭村出发,去探寻这条风景道周边小众的交通文化遗存。驾车穿越涂抹着“红黄蓝”三色公路中心线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的自然景观和“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历史文化遗产,如同一条动态的山水人文画廊次第展现在眼前。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孙开彦摄)

桐木关与红茶齐名的关隘

桐木关。(梁天雄摄)

从南源岭村出发,途经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一路向西行驶约60公里,再转入809县道,途经福莲庄园、黄村卧佛、青龙大瀑布等景点,最终到达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的桐木关。一路与九曲溪相伴,山水美景尽入眼帘。

桐木关南北而望,两侧高山耸峙入云,809县道经桐木关横贯而出,关隘是闽赣两地的分水岭,北侧是江西地界,南侧则是福建。关隘上建有一幢两层阁楼,两侧关墙上方均刻有“桐木关”三字。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桐木关自古“筑垣而驻戍卒,以坚防守”“设关楼敌台,盖江(江西)闽(福建)多故时防御处也”。相传,桐木关始设于唐末的闽国(909年—945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站在桐木关的高处向四周眺望,远山黛色如墨,近处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半个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景色尽收眼底。

就规模来看,桐木关不算雄伟,但它却是武夷山地区最早闻名海外的关隘。桐木关地处武夷山产茶核心区,又是古代贩运茶叶的重要途经地。桐木关门墙福建一侧立有一块刻着“桐木关,万里茶道第一关”的石碑。

遥想当年,每年产茶时节,成箱的茶叶通过骡马驮运,由桐木关出关,进入江西境,再经过水运、陆运,横跨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等地,中转至蒙古乌兰巴托,最终运抵遥远的俄国,何等繁闹!

关隘与茶齐名的现象并不多见,而对于桐木关红茶,武夷山人更是引以为傲。桐木关深藏于武夷山脉黄岗山深处,周边群山环绕、云雾缭绕、森林茂密,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为这里的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此地茶树制作出的红茶香气、口感俱佳。“靠山吃山”,当地人世代以种茶、制茶、贩茶为业,对制茶工艺极其讲究,据说有密不外传的制茶技艺,故而,业内流传着“桐木关制作出来的红茶才称正山小种,其他只称外山小种”的说法。

千年关隘今犹在,古道悠长通未来。如今,“武夷茶道”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成群结队的马帮商人早已不见踪影,而桐木关却依旧矗立在群山环抱之中,武夷山的茶依旧香溢四方、经久不衰。

如果说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是一串环绕闽北风景区的精美“项链”,那么桐木关无疑就是这串“项链”上最为奇特的一颗“吊坠”,因为它是人们了解武夷山茶叶起源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武夷山国道322线南星公路。(占静摄)

渔梁驿中原入闽必经处

渔梁驿。(刘德祥摄)

从南源岭村出发,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与237国道交界处调头,驶入宁上高速公路,在兴田枢纽,转入京台高速公路,往浦城方向,在仙阳收费站出口驶入205国道,便可直达渔梁驿,全程120公里。

渔梁驿的旧址在渔梁村。渔梁村是一个只有百户人口的小村,一条长约1公里、宽达5米的渔梁古街,将村子分成左右两个部分,街两边木房青瓦,村外205国道由南至北贯穿而过。古驿遗址在渔梁古街西侧,驿站建筑多改为民居,已无法清晰辨识旧时样貌,驿站遗址后侧还留有马坪、风火墙和马厝等遗迹,但也只剩残墙断壁,颇为沧桑。遥想古时,渔梁驿曾是商贾北上中原、南下入闽出洋的必经之所。据《闽部疏》载:“凡福之丝绸、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古今对比,多少让人有些叹惋。

渔梁驿地处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位于闽北与浙江衢州交界处,由于群山莽莽、河洲阻隔,唐以前并无车道可循。晚唐后,黄巢起义军入闽,开辟仙霞岭新路,此路由浙江衢州经仙霞岭至建州,山路全长约320公里,后经几代人不断修缮、扩建,至南宋嘉定年间才成为闽北重要的古代官道——嵢(又作苍)枫大路。据《武夷交通志》载:嵢枫大路亦称“福州官路”北段,境内起自延平府嵢峡驿(今延平区东南),经安丰桥、欧宁县(今建瓯市)等数十个桥、山岭、渡口和墩。嵢峡至枫岭关里程约为467公里。按照古代“三十里有驿,非通途大道则曰馆”的制度,嵢枫大路上应设有数个驿站,渔梁驿便是其中之一。

渔梁驿昔日颇为繁华,不仅是因为古代这里曾交通物流繁盛,更是因为自唐迄清,无数离人骚客曾在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歌华章。“投宿渔梁溪绕屋,五更听雨拥篝炉”,南宋时,在建宁府为官的诗人陆游投宿渔梁驿,写下了《宿渔梁驿五鼓起行有感》这传世名篇。“大雪迷空野,征人尚远行”,北宋名臣蔡襄,北上任职途经渔梁驿,一时百感交集,写下了《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为后人留下一次真情的独白。不仅陆、蔡二人在渔梁驿留有诗篇,历史上刘克庄、黄公度、蒋之奇等名家也曾驻足此地,兴吟作赋,广置诗篇。

如今,渔梁驿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喧嚣之中。虽如此,渔梁村中依旧有一座后人修建的飞檐彩亭,亭上挂有今人书写的“渔梁驿”牌匾,亭后两旁各砌有一道砖墙,砖墙刻有历代文人墨客的佳品美文,以示此地曾经的荣光,也寄托着后人的思念。

下梅村武夷茶水运始发地

下梅村。(肖文凤摄)

从南源岭村出发,沿着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一路北上,进入安国大道,探寻万古山水茶再驶入杜坝路,途经闽越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五夫朱子故里,最终到下梅村“万里茶路”起点。

下梅村在武夷山茶叶贸易历史中的地位非比寻常。历史上,这里不但是武夷山地区茶叶采办、加工、贸易的中心,还是茶叶水运的始发地,当年此地茶叶贸易活动十分活跃。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至今在下梅村的旧街古巷的庙宇、祠堂里依然能寻得当年茶商、船帮曾经活动的踪迹。

下梅是一座因水得名的古村,因该村位于武夷山境内梅溪的下游东岸,故名下梅。流经下梅村的梅溪与当地西溪、九曲溪、坑口溪等数条支流一道汇入干流崇阳溪,再注入闽江上游三大溪中最大的建溪。据《南平文史资料》记载,在下梅村下游20公里的崇阳溪南岸的城村汉城遗址,曾出土一块刻有“淮溪首济”石碑(淮溪,即崇阳溪的古称;首济,就是第一码头)。这足以证明,早在汉代,崇阳溪一带就是建溪上游水路交通的中心。自清代以后,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崇阳溪一带水运贸易更趋繁盛,码头林立,其间各类船型也日渐增多,除竹筏外,还有鸡公船、矮坡船、雀船仔等,它们有舵、有浆、有篙,舷矮底平,船身由当地的杉木制成,这些船木质结实、有韧性、弹力强,既适合在激流浅滩中穿行,又能驶入风急浪高的江面,极大提高了运力和续航力。由此,一条由下梅出发,经由水路运输的茶路便应运而生。

据《南平文史资料》载:在清道光年间,每日有百多艘木帆船和近百张的竹筏,行驶在崇阳溪和建溪上中流,多以运茶叶及土特产为业。昔时,这些往来运输的民船逐渐形成了有组织、成规模的船帮,这些船帮多受雇于当地商贾巨富。而这些商贾大户多以贩茶起家,最为代表的当属邹氏一族,在今天的下梅村,邹氏家祠因布局考究,装饰精美,已成为村中的标志性古建,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现如今,下梅村依旧保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其“一溪两街,三雕称奇”的景观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游人们站在古码头边,可以想象当年“竹筏连云三百辆、南下北上运好茶”的茶市贸易繁荣景象。

(陈凌)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无敌椰子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